「我們關心的事情至少還有:去做特定的事,成為某種人。我們無時無刻在乎別人對我們的看法;我們關心自己的形象,並透過與他人的關係打造自我形象。我們透過「知道自己不是怎樣的人」來確認「自己是怎樣的人」。自我的形象的重要性,幾乎超越了任何我們想要擁有的具體東西。154」
「感情無法訴諸「自身」,感情得透過詮釋。「愛情」也是一種詮釋出來的感情,一種名為「愛情」的詮釋。189」
「所以做愛好比打撞球,會有一個「我的形象」從對方那裏彈回來。與人做愛的刺激與滿足感,絕非自慰所能達到,它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於,這是一場藉由「共感」empathy才能完成的遊戲,我們毫無保留的奉獻自己給對方,透過這種方式最終贏得的、反射回來的,卻也是我們的自我。我們滿足對方的性欲,不是出於無私、也不是完全無我的付出,而是透過「反彈」獲得心理上的滿足。194」
matinal: 有此習慣,證明有道德。如果凌晨四點上床,八點起床,那是懶人。如果晚上九點上床,第二天五點下床,那是勤快人。
文化幼態Neotenie延續讓現代人可以一輩子不必長大,這是優勢(或是詛咒)。相較於猿猴的嬰兒,人類的嬰兒顯得特別無助。同樣的,相較於在本能引導下穩定成熟的人類祖先,文化幼態持續的現代人也顯得特別無助。353
對我們的心理而言,魅力就像毒品,永遠不嫌多,再怎麼樣也不夠。只可惜,我們擁有的是一副會隨時間老化的軀體:我們會變胖,會生病,無法青春永駐。不管是我們看別人,或是別人看我們的挑剔眼光,都是隱形的暴力。它讓我們不容易相愛,不容易獲得性滿足。314
Albert Hirshman 認為追求快樂如今儼然成為「追求才得以快樂」。我們追求的不再是滿足,而唯有不斷的追求才能讓我們滿足。七十年前沙特說過:人必須持續的重塑自己。說這句話的時候他顯然沒料到,強悍的消費例把這種訴求推向何等境界。如今「找到幸福」的重要性遠不及「持續尋找」。現代資本主義不斷製造出各種不滿足,滿足的人是最糟的消費者,各種商業機制無不竭盡所能的製造新的刺激與渴望。如今能保障經濟體系正常運作的不是快樂與滿足,而是貪得無饜與惶惶不安。307
Kaufmann 1994
被愛的人通常會覺得價值提升,感到自己很特別,他在對方的眼中是獨一無二的。在愛情裡,一向非常重要的基本期待就是:「請讓我覺得自己很特別!」當然,我們大多沒有說出口,不說也好,畢竟在愛情裡不需要什麼都說出來。說破了,「特別」的魔力就會消失,的確,我們並不喜歡承認:我渴望被愛是因為我希望自己很特別、有價值。267
一如沙特,傅柯也認為,人並非天生具有特質,人是「未定型的動物」。人生就是人不斷詮釋其所在世界的歷程。有權解釋者,藉由他所制定的遊戲規則來決定這個社會該怎麼判斷,以及人們該怎麼看待這個世界。250
伴侶關係要的是滿足,愛情要的是快樂。對維持伴侶關係而言,規律分泌些微量的催產素和抗利尿激素,就已經綽綽有餘,但對愛情而言,分泌再多的多巴胺和腎上激素,都嫌不夠。要維持伴侶關係,雙方必須契合,但是要感受愛情,對立、陌生和摩擦也是不可或缺的。所以長期經營一份「愛侶」關係就得兩者兼具:既要給對方帶來刺激,成為生活精采的最佳保證,又要讓對方感受到自己的始終如一,成為情緒穩定的最佳保證。244
無私之愛衍生出來的另一項神話是:徹底的合而為一。這也是個歷久不衰的愛情謠言。有些東西,戀人當然願意彼此分享。但有些東西則不願意,空間上如此,精神上也是如此。之所以會有不想讓伴侶踏入的私密空間,不是因為我們自私、頑固,或故意拒對方於門外,而是因為私密空間能給我們美好的舒適感,否則也不會有那麼多人有這種需求,並是視為理所當然。愛一個人不代表隨時隨地都想跟他膩在一起,每個想法都想跟他分享,每個感受都想讓他知道。沒錯,愛的確會讓人想彼此親近,但正因為親近,所以更需要適當的距離,這種距離反而會讓戀人更加親密。克服距離絕非什麼必要之惡,而是愛情中不可或缺的部份。......戀人喜歡交換經驗,發掘共同點,藉此鞏固關係與相互認同,因為他們仍有些不是一起做或一起經歷的事。如果什麼事都在一起,不但沒有經驗可以交換,確認共同點也變得多此一舉,且毫無意義。232
我們每天最在意的就是,自己在那個特別的人的眼中是怎樣的形象。197
我們的「自我」和「自我價值感」藉由不斷的自我確認而建立。我們的特質、優缺點,對自我吸引人、魅力、影響力的想法,都來自與他人及環境的互動。沒有人能完全置身「比較」之外。我們在觀察別人的同時,也在觀察「別人怎麼觀察我」。這整個複雜的過程,沙特的啟發者胡賽爾稱之為「返回式共感」retreierte Empathie:一種會返回自身,自覺與己有關的共感。200
connection and stimulation.
- Feb 14 Tue 2012 16:36
Ecce homo!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